新時代公益網河南訊:《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之五個慣常做法是什么
志愿服務組織的管理者,如何用好《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之五個慣常做法
彼得·德魯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提出的五個慣常做法,對志愿服務組織的管理者同樣具有指導意義。結合志愿服務組織“成員自愿參與、資源依賴外部、目標偏向志愿服務”的特點,可這樣運用:
1. 記錄并分析時間的使用情況
志愿服務組織管理者常面臨“多頭事務分散精力”的問題(如對接捐贈方、協調志愿者、處理行政事務等)。需定期記錄時間分配,識別低效環節(如重復的溝通會議、非核心的瑣碎事務)。
例:將時間向“志愿者賦能”“核心項目推進”傾斜,減少不必要的應酬或過度行政化的流程。
2. 重視對外貢獻,而非僅關注內部事務
志愿服務組織的價值在于解決社會問題(如幫扶弱勢群體、環保宣傳等),管理者需跳出“只關注團隊內部和諧”的局限,聚焦“服務對象是否真正受益”“項目是否產生實際社會價值”。
例:定期調研服務對象需求,而非僅憑經驗設計活動;主動對接企業、社區等外部資源,擴大項目影響力。
3. 善于發揮人的長處,而非糾結于短板
志愿者來自不同背景,能力和時間各異。管理者需了解每位志愿者的優勢(如有人擅長策劃、有人擅長執行、有人有特定專業技能),合理分配任務,避免因“要求完美”打擊積極性。
例:讓擅長溝通的志愿者負責外聯,讓細心的志愿者負責物資管理,包容“非原則性短板”(如偶爾請假)。
4. 集中精力于少數重要領域,設定優先次序
志愿服務組織資源有限,難以同時推進多個項目。管理者需明確“哪些項目是核心使命所在”,聚焦關鍵目標,避免“貪多求全”導致資源分散。
原則:先做“必須做且有成效”的事(如年度重點幫扶計劃),暫緩“可做可不做”的事(如非必要的紀念活動)。
5. 做出有效的決策,注重決策的合理性而非速度
志愿服務涉及多方利益(志愿者、服務對象、捐贈方等),決策需兼顧公平與實效。管理者應基于事實分析,而非憑直覺判斷,同時鼓勵團隊參與討論(尤其聽取一線志愿者的反饋)。
例:調整服務流程時,先收集志愿者和服務對象的意見,再制定方案,避免因“拍腦袋決策”導致執行困難。
通過以上做法,志愿服務組織的管理者能更高效地整合資源、凝聚團隊,讓公益項目真正落地見效,同時保持組織的活力與凝聚力。
通訊員:東啟/來源:開封市志愿者協會整理:BH6AEO/編輯:珠城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