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公益網新疆訊:老兵故事館接受974交通廣播“送你一朵小紅花”欄目專訪
原標題:【八一建軍節】新疆: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八一街道古城北社區老兵故事館接受974交通廣播“送你一朵小紅花”欄目專訪
在八一建軍節來臨之際,7月30日上午北京時間11:30~12:00,受烏魯木齊市廣播電視臺邀請,烏魯木齊八一街道古城北社區的老兵公益時光記憶館(老兵故事館)接受了974交通廣播“送你一朵小紅花”欄目的專訪。
此次專訪圍繞紀念館的創辦初心、展品故事、活動開展、社區支持、公益意義及未來規劃等多個方面展開,全面展現了紀念館在傳承紅色記憶、促進社區和諧方面的積極探索與實踐。

初心:守護紅色與鄉愁
老兵公益時光紀念館館長許國平在接受專訪中表示,創辦記憶館的想法,源于20年前創建老兵公益團隊時“弘揚雷鋒精神,永葆軍人本色”的建隊宗旨。2014年,他以退役軍人的身份為兵團某學校的小學生講述毛澤民在新疆理財的紅色故事后,萌發了收藏算盤的念頭,產生了守護承載歷史與情感老物件的愿景。2023年秋天,成為古城北社區退役軍人志愿者后,他發現老滿城干休所幾乎每一位老兵都有一段不平凡的經歷。于是,他決定走訪這些老兵,挖掘老戰士軍功章、舊軍裝等一件件老物件背后的感人故事。他深情地說道:“這些珍貴的老物件都是紅色文化與鄉愁記憶的珍貴載體,搶救性地收藏和講述好老兵們的故事,是老兵故事館最重要的職責。”2024年4月,他將收藏的紅色和民俗藏品貢獻出來,與社區合作共同打造了記憶館,讓老物件找到更好的歸宿,助力社區文化建設,傳承紅色基因與鄉愁情懷。

展品:背后的英雄史詩
館內展品豐富多樣,每一件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像離休老干部家屬、退役軍人王曉玲女士捐贈的解放戰爭軍功章、家父與戰友五十年代戎裝的黑白照,代表著革命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榮譽與奉獻,是紅色文化的生動體現;友好冷庫干休所物業辦王平主任捐贈的抗美援朝舊軍裝,承載著歲月記憶,仿佛能讓人看到老兵們穿著它保家衛國的身影;辛培仁的手寫戰地日記、遺書和肖斌遺孀捐贈的革命烈士紀念館玻璃畫,則體現了革命者的英勇無畏精神和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許國平館長特別提到,這些老物件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是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其中某件展品背后極其感人的英雄事跡,一直激勵著后人不斷前行。
活動:難忘的紅色瞬間
這一年里,記憶館舉辦了老兵故事會、紅色主題展覽、社區親子參觀、大學生主題研學等豐富多彩的線下活動。許國平館長分享了活動中的感人場景:孩子們聽完故事后,對新時代人民軍隊、國防動員、國防教育有了更深的了解,紛紛敬少先隊禮,這體現了紅色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的傳承;老兵與居民之間雙向感動,老兵們講述經歷時眼中閃爍著光芒,居民們認真聆聽,眼中滿是敬佩,這種互動促進了社區的和諧與團結。
社區:溫暖的支持力量
作為公益性質的紀念館,在運營過程中得到了沙依巴克區八一街道黨工委及古城北社區黨總支等各級黨組織、愛心單位和愛心人士在場地、物資等方面的大力支持。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志愿者們無私奉獻,大家齊心協力為記憶館的發展貢獻力量。這種社區溫情正是許國平館長堅持下來的信心和決心所在,同時也體現了基層社區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為紅色文化的傳承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創新:讓歷史“活”起來
為了讓紅色故事更生動地傳遞給大家,記憶館還不斷創新發展。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針對高齡老人、殘疾人等個性化需求,通過“行走的城市記憶館”志愿服務項目,面向養老院、部隊、學校等特定群體開展“六進”活動,啟動流動博物館親民化服務。采用老兵現場講述、情景再現、互動體驗等形式,讓聽眾仿佛置身于戰火紛飛的年代,更加直觀地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增強對紅色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公益:社區的積極改變
記憶館里的老物件,來源于人民群眾,也必須反哺和服務于人民群眾。老物件串聯起了人心,促進了鄰里關系和諧。大家因為對紅色文化和老兵精神的共同敬仰而走到一起,形成了互幫互助、互相關愛的良好氛圍。記憶館的服務方式由被動轉為主動,受眾群體不斷倍增和擴大,成為沙依巴克區文旅、紅色文化符號和網紅打卡地。這不僅提升了社區的文化軟實力,也讓更多人了解紅色文化,增強了文化自信。
未來:新的起點與征程
“一周年不是終點,老兵故事館的事業才剛剛起步,是一個嶄新的起點……”許國平館長眼里滿是自信。今后,我們館還將計劃新增展品,以更好地服務社區居民群眾,發揮藏品教育人民群眾的基本功能,讓更多承載著紅色記憶和鄉愁情懷的老物件得到展示和保護;拓展活動形式,圍繞社區中心工作,在不同節點開展活動,如結合9.18國防教育日、9.30烈士日等重要歷史紀念日舉辦特色活動;聯動學校、企業、部隊等,加快網絡線上博物館建設進程,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擴大紅色文化的傳播范圍。

寄語:感恩與展望
許國平館長對曾經支持記憶館的80多名老兵們和關注紀念館的愛心人士、社區居民表達了感謝、感動和感恩之情。他強調,老兵們是紅色文化的傳承者,他們的奉獻和犧牲是國家的寶貴財富;社區居民的支持是記憶館發展的動力源泉。他希望背負愛與責任,講好烏魯木齊故事,宣傳大美家鄉和新疆,讓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邀請:共筑紅色記憶
為了讓更多人走進記憶館、參與到這份公益事業中,他計劃將參觀時間由周末調整到工作日,由原來工作日開放一天增加到2 - 3天,由寒暑假為重點轉移到一年四季常態化預約接待服務;志愿者招募從團隊內部向外部拓展,還利用志愿匯、志愿云等社交媒體和官方平臺完成線上招募,真正實現網上預約辦公。
一座小小的紀念館,裝下的是老兵的崢嶸歲月,連接的是社區的溫暖人心。老兵公益時光記憶館(老兵故事館)將繼續從紅色記憶里汲取力量,在鄰里溫情中傳遞善意,守護好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期待更多朋友走進紀念館,觸摸歷史的溫度,感受社區的美好,共同為傳承紅色文化、守護鄉愁記憶貢獻力量。(本人根據電臺采訪錄音編輯整理)
通訊員:中國老兵/整理:蚌埠恒心/編輯:珠城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