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公益網安徽訊:殘障及殘障事業發展促進的基本原則
殘障,或者說現在人們還普遍使用的"殘疾",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是一個看似熟悉,實則陌生的話題。之所以熟悉,是因為我們的文化有著扶殘助弱的傳統,各類媒介也經常會講述關愛的故事,以此強調我們應該為這些弱勢/邊緣群體做些什么。所以,當從公益的角度談及殘障人士,人們大多認為應當關注他們,只要力所能及,也都愿意做些事情。
但在開啟討論之前,有一個問題,想請您先想一想:"您的家人、朋友、同學、同事、鄰居之中有沒有殘疾人?您認識幾個殘疾人?"不妨停下來認真回顧一下,再進入下面的閱讀。
在過往的殘障課程中,每個人給出的答案都不同。這個問題的意義,需要在一個更大的背景下才能理解。據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下簡稱中國殘聯)2010年發布的《2010年末全國殘疾人總數及各類不同殘疾等級人數》顯示,我國約有8502萬殘障人,占總人口的6.34%。而根據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結果顯示,我國"張"姓的人口數量為8550萬,占總人口的6.42%。看完這兩組近似的數據,再來回想這個問題:"在您過往的生活中,遇到過多少殘障人?"這時,問題可能有了不一樣的意義。絕大多數人都能在自己的小學、中學通訊錄里,或是現在的社交媒體好友列表中,找到不少姓張的同學、同事或者朋友,但很少有人能夠找到同樣比例的殘障人。即使有人因為職業原因,經常和殘障人打交道,但認識的殘障人在社會中的身份分布,例如受教育水平、職業多樣性等,也遠遠比"張"姓人的狀況狹窄。正因如此,哪怕您可能在新聞里看到過一些殘障相關的報道、曾經去過特殊學校慰問,我們仍要說,殘障對于絕大多數人而言,都是一個陌生的話題。殘障人、殘障人的親屬和殘障相關的議題,大多都只在人們的想象之中。這些想象會影響到對行動目標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參與者的選擇,以及對其效果的感知與評估。那么,人們關于殘障的想象是什么樣的呢?
這里有一個有意思的練習,它來自于聯合國殘障平等意識培訓( DET )2,您不妨自己試一下:
●準備兩張白紙,和一只筆。
●一共進行兩輪練習。
●第一輪,找一張白紙,在一分鐘之內寫下所有您看到"人"這個字后聯想到的詞或者短語。要求是不要有任何思考,隨意聯想,想到什么就寫下什么。
●第二輪,同樣是一張白紙,一分鐘時間,一樣的要求,寫下您看到"殘疾人"這個詞后能想到的詞或短語。
在培訓中這是一個集體練習,參與者完成后,大家的答案會被粘貼到大白紙上討論。這樣的培訓在全球開展了超過百場,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參與者們的答案卻驚人的相似。與"人"的聯想詞相比,"殘疾人"的聯想詞在情感上集中于消極與負面,在范圍上十分狹窄,在身份上更是局限。即使將兩個詞的練習順序調換過來也仍然如此。參與者們會感嘆于,在"人"之下,想到"男女老幼"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在"殘疾人"之下卻幾乎聯想不到。參與者們通過討論,最終都會達成共識﹣-"殘疾"這個標簽一旦出現,就會局限住人們的想象,并且都是充滿負面與否定意味的,以至于人們的行動還沒有開始就有了限制。從世界范圍殘障權益保護運動的發展和研究以及過去十數年的實踐來看,只有厘清腦海中關于殘障的成見,才能拆掉思維里的墻,看到殘障領域公益行動的方向與可能性。因此,本通識材料作為有志于投身殘障公益事業發展的伙伴的入門讀物,在介紹一些現今社會關于殘障人群及相關輔助技術的基礎知識時,同樣著墨于殘障概念的演變,以及在新的理念指導下,開展殘障事業發展促進的基本原則。
它的主體部分一共有六個章節。第一章"什么是殘障",從看待殘障的視角出發,從最根本之處為理解殘障議題梳理框架。以此為基礎,第二章的主題"誰是殘障人",才能從不同角度理解殘障人的劃分、受殘障影響的人、以及殘障與每個人的關系。第三章"殘障人的處境與現狀的探索",豐富讀者對受殘障影響的人群面臨問題的感受。第四章是"理解殘障融合工作的基礎原則"。第五章揀選殘障領域四個關鍵議題,介紹了在殘障融合理念下的相關概念,便于想深入了解的讀者按圖索驥。最后一章是信息時代下關于殘障與無障礙知識的拓展,幫助讀者拓展關于消除障礙的想象力。
更多的話,就留在結語里。
來源:三一基金會/整理:陳浩宇/編輯:珠城正能量/責任編輯:鄭東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