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公益網廣東訊:客鄉瓷韻突擊隊對話非遺匠人黃孟君:大埔青花“活”起來,百千萬工程添新彩
2025年7月7日,廣東科技學院“客鄉瓷韻”突擊隊深入梅州大埔,探訪陶瓷非遺第四代傳承人黃孟君師傅的工作坊。作為家族技藝的堅守者,黃孟君親述大埔陶瓷從“實用器”到“藝術品”的轉型之路,以創新設計激活傳統青花瓷基因,為“百千萬工程”下的鄉村特色產業振興注入鮮活樣本。

一村一品,泥土里長出的產業密碼
“沙坪村的日用瓷、雷鋒村的魚缸、陳坑村的粉盒——每個村都有拿手活!”黃孟君向隊員們展示著一件仿宋鷹嘴壺擺件,細數大埔陶瓷的鄉土特色。民國時期,大埔陶瓷以出口日用瓷為主,70年代后工藝瓷嶄露頭角,形成“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與“百千萬工程”推動的縣域特色經濟形成共振。
薄如紙、穩如磐,專利新品破局同質化
面對機械化量產沖擊,黃孟君選擇“精品突圍”。他展示的專利竹節杯暗藏巧思:杯身弧線貼合唇形防燙,底部八角設計避免桌面劃痕。“十塊錢的杯子很普遍,我要做讓人愛不釋手的精品!”,他開發的“紙瓷”系列薄度僅0.5毫米,高溫燒制下挑戰工藝極限。近年還探索了定制化路徑,為廣州房企設計文創筆筒,將青花紋樣融入現代生活。

化危為機開拓內銷、精品戰略提升價值
當談及行業困境,當時面臨疫情帶來的行業低迷與外銷壓力,黃孟君師傅敏銳地將其視為開拓內銷市場的契機。他滿懷期待地描繪產業愿景:“每家每戶都用陶瓷替代塑料瓶,就是產業的未來。”,他拒絕低價競爭,堅持“精品戰略”:與嶺南畫院合作手繪瓷板,每件作品標注創作者姓名,讓瓷器成為“可收藏的地方標志”。對于大埔新文創IP“埔娃娃”,他欣然提議可以進行聯名開發陶瓷玩偶。傳統要活,就得和時代心跳同步!”

“我在大埔等你”,一部青花里的鄉村振興進行時
采訪尾聲,黃孟君對著鏡頭發出邀約——“我在大埔等你”。這位從20歲學徒成長為非遺傳承人的匠人,如今將心血傾注于技藝傳承,始終保留手工溫度。在“百千萬工程”推動下,大埔陶瓷正從凌寒獨放走向百花迎春,青花瓷里的墨色,洇染出文化富民的新畫卷。
通訊員:黎佩靜/整理:BH6AEO/編輯:珠城正能量